改革勇者傅成玉
摘要:这个多数时都眉头紧锁、沉郁思辨的人,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浓缩成了这个国家时代风云的注脚之一。
文·特约记者 尹一杰
如果有一条时间隧道,可以穿越回40多年前,二十出头的傅成玉不会预料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会以捞沙子的方式开场。
那是一个充满苦恼又散发着希望的年代。
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的东北石油大学被称之为中国石油界的黄埔军校,1972年傅成玉被推荐到东北石油学院地质系学习。毕业后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到油田钻井队捞沙子。
在当时以一部钻机为生产单位的组织形态中,傅成玉终日与沙子的交流持续了三年,随后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份工作,在华北石油管理局成了一名普通的地质研究员。
此后多年,当这个代表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在国际能源市场搅弄风云、名声大噪的人被他者问起年少时的经历时,他平静地说:这对我后来的帮助特别大。
历史对书写历史的人的命运塑造,往往带有规律性。
今年已经67岁的傅成玉如果回望自己的前半生,他内心一定会对个体抉择与时代涌动的交汇融合深有体触。
傅成玉是中国石油工业史中无法绕过去的名字,30多年的职业生涯伴随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崛起,让他不仅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者、亲历者,甚至也是特定环境下的推动者。这个多数时都眉头紧锁、沉郁思辨的人,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浓缩成了这个国家时代风云的注脚之一。
退休后,年过六旬的傅成玉依然精力旺盛。他时常出现在一些主题严肃的论坛上,他对一直关注的国企改革等国家课题仍抱有当初的职业惯性,他与嘉宾辩论时直言不讳,也反思自己,他仿佛还肩负着过往的使命,坚持探索未知的答案。
他说,他现在只是一个民间人士。
“我哪里是什么海归,我是土鳖”
1982年1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决定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全面负责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业务。此前由中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与国外石油公司签订的物探协议和石油合同也打包转由中海油执行,曾任八路军太岳军区分区武装工作对分队长、原石油部副部长秦文彩担任第一任总经理。
鲜为人知的是,这是改革开放之初,国家设立的除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以外,另一个隐形的经济特区。
在过往的历史中,尚未有哪个国家为一个行业甚至一个企业设定一个条例,而作为配套,国家甚至为此单独成立了一个名为国家海洋石油税务局的职能机构。
同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便向11个国家的41家物探参与公司,发布了第一批关于南黄海北部物探区、珠江口物探区的第1号和第2号招标通知书。
伴随着国家行动,当年31岁的傅成玉和他的同事们,被集体汇聚到新成立的中海油公司,他们的命运再次迎来转折点。
基于对外合作的需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傅成玉被送至石油部干部技术培训班培训两个月,随后前往天津外国语学院火线学习了6个月语言。
对于当时的傅成玉来说,他不知道未来等待他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以至于当年傅成玉第一次到美国开会,环顾四周时他惊叹于“地球上还有这么个地方”,他和同行的人讨论:不知道中国100年后能不能修一条高速公路。
随后,傅成玉被公派至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主修石油工程。在这期间,他先后在中海油与阿莫科、雪佛龙、德士古、菲利普斯、壳牌和阿吉普等外国大石油公司的合资项目中任联合管理委员会主席。
这一段经历对傅成玉打开国际视野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企业管理和对外合作上放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之一。
1984年傅成玉回国,仍旧从事对外合作,直到1995年,这个当年与沙子为伴的少年从最基层一步步升迁到对外合作的中方首席代表,而后经中海油总公司批准,又被美国菲利普斯国际石油公司聘请为公司的中国总经理,此后的三年多时间,傅成玉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管理着这个600多人的公司,其中80多人是外国人,每天的产值就达200万美金。
不难想象,彼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机遇对国人的价值观,以及信仰的重塑是极具冲击力的。这个多难的国家在历经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后,90年代就如同进入了青春的躁动期,几乎每个人的心头都在思考个体抉择与国家的未来,以及在多元的社会思潮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世界变得斑斓起来,新的人生选择也同样摆在傅成玉面前。
1999年,国家改革开放浪潮滚滚向前,党中央国务院对国企改革设定了新的目标,中海油分拆组建谋求上市,由于过去超过16年的对外合作经验,傅成玉成为中海油总公司领导人眼中不可多得的干部人选。
对于已经全职在外国公司任职三年多的傅成玉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决定命运走向的十字路口。
美国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得知傅成玉的情况后,以为这位中国总经理正承受什么压力,他们也同时给傅成玉提供了另一个方案:离开中国三年后再回归菲利普斯公司,三个地方任其选择,美国、委内瑞拉、俄罗斯。
当时摆在傅成玉面前的这道选择题是难以轻易决定的,一边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上下游一体化的国际石油公司,一边是靠着石油部一些破椅子、旧桌子,甚至银行贷款起家的小规模国家海洋石油公司,且个人薪资更是相差甚远。
傅成玉那段时日的内心所想外界不得而知,日后他也鲜有在公开场合回忆讲述。但他最后的决定震惊了他的外国同事们。
“我还是决定回来,我选择留在中国。”傅成玉说。
1999年,傅成玉回到中海油,担任中海油南海东部公司总经理。他又从谈判桌的这一端坐到了另一端,这种身份切换在他过去的职业生涯中已几次轮回。
多年后,在清华大学一次招聘会现场演讲中,当台下的青年以海归形容他的背景时,傅成玉风趣地回复:“我是东北那旮旯的,我哪里是什么海归,我是土鳖。”
一片笑声中,这个当初以为自己退休时能拿到75元最高工资的人,已经是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兼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当年中海油的净利润已达到200多亿元。
重回国际舞台中心
如果说1999年傅成玉告别美国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是出于个人对组织、甚至国家的服从与担当,那么数年后当傅成玉带领中海油以另一种方式站在全球聚光灯下时,这背后折射的则是一个国家和平崛起的伟大征程。
重新梳理中国改革开放的激荡40年,当人们带着时代感的视角感知历史巨幕下的微观变化时,过去数十年的国运大势某种程度上也恰恰等同于一部连贯的现代商业发展史。而对于中海油这家公司,以及历任管理者来说,此后的发展轨迹更是充分解释了“改革开放”的内在核心。
时代助力下,中海油成就了傅成玉,傅成玉也用他自己的方式回报了中海油。
1999年8月20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注入中海油全部油气资产,按净探明储量计算,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油气勘探生产公司之一。
一个月后,傅成玉出任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兼首席作业官,这意味着傅成玉正式进入公司的核心决策层。仅一年后,他又担任中海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兼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总裁。
彼时中海油内部的决策机制和执行效率是惊人的。1999年10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拟发行20亿新股,计划集资25.6亿美元。但由于当时国际油价下行以及市场环境低迷,中海油的首次上市之路最终搁浅。
2000年4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成功完成首期私募,共获得四家国际投资机构2.1亿美元投资,这四家投资机构是:美国国际集团、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美国国际保险(香港)公司和美国国际保险(百慕大)公司。
2001年2月27日,中海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每份美国托存股定价为15.40美元,收盘价为16.12美元,较招股价升4.6%。2月28日,中海油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收盘价为7.00港元,较招股价升17.67%。此次股票发行筹资约12.6亿美元。
一年后,海洋石油工程股份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上交所、港交所上市。截止2003年6月,中海油总资产突破1000亿人民币。当年10月,傅成玉被任命为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兼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曾经疑惑不解的美国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同事,或许直到此时才真正读懂了四年前傅成玉在世纪之交前夜关于个人,以及对国家未来预判的关键抉择。
“换成任何一个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都是需要勇气和信念的。”原石油部一名退休干部说。
真正让傅成玉站到世界商业中心的高光时刻,还是2005年那起广为人知的对优尼科石油公司发起的世纪大收购。
由于美国政府的干预,这起收购最终失败。但收购过程一波三折的惊险,以及傅成玉在整个操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魄力、胆识、冷静,以及对国际规则的熟稔,全世界的政治家、企业家都从这一商业事件背后,看到了中国一个新时代的大幕已然拉开。
在当年年底的一个盛大的年度经济人物颁奖现场,获奖的傅成玉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没有成交,但是我们的股东非常高兴,股东对我们的表现非常高兴,资本市场认为我们是一个成熟的企业,我们这一仗没给中国人丢脸,没给中国企业丢脸,在40天当中我们的公司市值增加了70亿美金。
收购优尼科公司失败并没有成为傅成玉的滑铁卢,在随后的几年里,傅成玉带领中海油反而愈战愈勇,不仅在国内油气产量上屡创新高,在产业链上更是全线谋局,而在海外资源的开拓上,中海油依然带着对未来的远见合纵连横。
作为中海油第五任掌门人,傅成玉完成了新时代公司压在他肩上的使命。在他任期内,中海油逐步从一家纯上游公司逐步发展成为集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天然气及发电、炼油、化肥化工、专业及综合服务、新能源和金融为一体的上下游综合性能源公司。
多年后,傅成玉屡次回忆年轻时与外国公司合作的经历。他说,80年代,石油石化领域的任何重大国际会议,中国代表都极少被邀请,即便被邀请,也是坐在某个角落里听。中国企业家、科学家没有机会发言,发言了也没人听,许多中国代表因为自己被邀请参会,就感觉完成了一桩大事。
时隔30年,傅成玉开始代表中国公司出现在各大国际舞台,他说,如今任何一个世界舞台,都不能忽视中国人的声音。
2010年8月19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傅成玉将辞去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为这家当初连资本金都没有的公司服务了28年,傅成玉不得不带着复杂的情感挥手告别。
在离任前夕,他说:“中海油2001年上市时市值为60亿美元,现在已经有1200亿美元市值,我不可能再工作9年了,下一个9年需要年轻的团队来带领。”
等待他的,是下一个更为艰难的挑战。
与时间赛跑的人
2011年4月8日,还差2个月就60岁的傅成玉调任中石化,任党组书记、董事长。他自己,以及更多对于关注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他最后的国有企业家生涯。
中海油的职工对傅成玉多年保持的工作强度早已习以为常,私下里甚至给他起了个“傅铁人”的外号,来到中石化后,傅成玉深知自己的使命期限进入了倒计时,他不得不争分夺秒为这家垄断性的巨无霸石化企业寻求出路。
“再不改革就成恐龙了。”傅成玉掌舵中石化后多次表达对改革的迫切心情。
但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相比中海油,中石化已然不是一家单纯的国有企业,这家业务庞杂、根系错综的公司已经是一个拥有106万职员,其中,上市公司职工66多万,存续企业职工40万,离退休和其他不在职员工94万人的一个行业。
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傅成玉赴任之后延续了他在中海油的改革思路:业务重组和拆分上市。
历史的经验反复教育着人们,改革从来不是容易的,尤其是中央企业的改革,如何在改革共识与中国特色之间把握平衡,是改革者面临的最大难题。这考验的不仅仅是胆识与魄力,还需要高超的智慧,以及对中国历史及基本国情的深刻洞察力。
如今回望历史分岔口的可能性,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尚未释放诸多改革信号之前,傅成玉在中石化似乎同样有着多种选择,而最保险的一种则是在职业生涯的末端选择平稳着陆,到点退休。尤其面对中石化这样一家沉疴宿疾的老国企,改革与转型无疑于一场新旧势力的残酷对决。
像多年前让美国同事大跌眼镜时一样,傅成玉性格中猛虎般的那一面再次把自己推向了扭曲力场的中心。
调任中石化仅3个月后,傅成玉率领集团党组经过调研便确定了改革的顶层设计。他大刀阔斧为这家中国第一大公司设计了一个“六化”模式:市场化经营、专业化发展、差异化竞争、一体化管理、集团化管控、规范化治理。
对于市场上关注国企改革的旁观者而言,纸上谈兵容易,但对于当事者来说,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在中石化总部机关部门的负责人记忆中,那段时间,60岁的傅成玉像台永动机一样,办公室的灯很少在晚上9点前熄灭。这种状态也一直持续到傅成玉彻底告别自己的央企生涯。
“他是个非常要强的人,事业心也特别强,他可能觉得自己浪费不起时间了。”多年后,不止一名中石化的员工如此评价已是民间人士的傅成玉。
2012年9月,中石化炼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成立,3个月后,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在此之前,油品销售中的重要业务——润滑油业务已经完成重组。中石化的改革速度之快超出了外界想象,尤其在2014年2月,中石化启动销售业务重组,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实现混合所有制,更是打响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枪。
一连串紧锣密鼓的资产大挪移,傅成玉想要实现的是推进中石化成为一家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对比国际能源公司的过往经验,不难看出傅成玉给中石化设计的改革转型思路是带有超前意识的,这一套改革思路并非全盘照搬西方经验,其在所有制转型、产业转型两个维度的探索甚至在国际公司发展史上都未有先例。
2015年5月4日,中石化集团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64岁的傅成玉到龄退出领导班子。
根据中组部及国资委的规定,央企领导班子成员退休年龄原则上为60岁,根据情况可放宽至63岁,这基本上是央企领导人的任期红线。能超龄服役的央企领导极为罕见。
他执掌中石化的四年时间,其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由第七位攀升至第三位,公司资产从1.45万亿上升到2.08万亿元,这几乎等同于再造了一个中石化股份公司的企业价值。
退休后的傅成玉有遗憾吗?答案是肯定的。
退休后的三年里,他在多个场合反思自己时说:我们都不是圣人,我也做过很多错误的决策或者判断。但改革无穷期。
他能真正放下他所热爱的事业,从此面朝大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