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饶恒

  起步于三线建设,发展于改革开放,2018年,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东方电气”)已经走过60年的岁月。

  建设初期建了又停,停了又建;汶川地震遭受重创,迅速重建;产量多年世界第一;巨额亏损,迅速扭亏……一甲子几经起伏,造就了东方电气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让这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葆有勇于创新的冲动。

  高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装备制造业也很快进入调整期,2016年,经历三年业绩下滑后,东方电气出现巨额亏损。但很快,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和多年创新的积累,2017年随即扭亏脱困,并将在2018年实现利润大幅增长。

  首次巨亏,改革脱困

  回首60年发展历程,自力更生、历经磨难而不断崛起的东方电气,在行业内始终没有掉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没有国家支持的情况下,东方电气在山沟里自主研制出被誉为“争气机”的30万千瓦火电机组。2008年汶川地震,东方电气所属企业东方汽轮机严重受损,满目疮痍,不到两年时间,遭受重创的东汽迅速恢复,生产能力超过震前水平,实现了整个企业的一次升级。此后,抢抓生产经营,创新求变,东方电气逐渐成为行业产量最大,影响力也最大的代表。

  一轮发展高潮过后,低谷来临了。

  2016年,东方电气和哈电集团两家央企交流主要负责人,邹磊调任东方电气党组书记、董事长。到任后,他发现东方电气面临严峻形势,这个连续14年发电设备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的企业,出现了历史上的首度亏损。

  从外部市场看,行业竞争激烈,传统水火电需求减少,煤电去产能,而这些都是东方电气的支柱产业。从内部管理看,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经营效率不高,管理粗放,让企业付出了巨大代价。行业形势不好,企业连续三年利润下降,员工连续降薪,大家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产生悲观想法,发展信心不足。

  如何破局?邹磊选择了“创新驱动、二次创业”,实施“12345”新发展战略,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东方电气高质量发展。

  为了压缩管理层级,提升管控效率,东方电气实施集团和股份(上市公司)两总部整合,总部部门级机构从21个减至12个,减幅42.9%;处级机构由74个减至50个,减幅32.4%,总部员工数减幅12%。

  邹磊当时对大家说:“我们不能老革下面职工的命,我们得革自己的命,冗员得减。”

  上行下效,总部改革先行积极推动了整个集团的改革进程。2016年以来,公司从业人员累计减少5020人,但仍然保持了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中心,东方电气狠抓成本管控,推动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等环节的经济全价值链降本,2017年实现毛利率同比上升2.7%。

  深入实施“质量立企”工程,实行质量“一票否决”,严肃质量追责,2016年以来已问责集团党组管理干部37人,质量损失率从2016年的1%下降到2018年前8个月的0.6%。

  次年,公司随即实现扭亏,完成利润总额6.66亿元。

  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后,2018年东方电气开始调整改革方向。在邹磊的规划中,前两年是做体制调整,2018年的重点是分配制度改革,下一步重点是经营机制改革。

  今年以来,东方电气全面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已完成总部职能部门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推进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改革。推进领导人员能上能下,特别是“能下”,今年共对3名不作为的领导人员进行了降职处理,对2017年度考核结果较差的1名职能部门中层领导人员进行了免职处理。

  2017年,在经历连续三年降薪后,公司职工工资平均增长7.5%,薪酬改革后,职工收入又进一步提高,改革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在10月13日召开的东方电气创立60周年老领导座谈会上,老领导、老专家聚在一起,共同回忆昔日艰苦卓绝、激情燃烧的创业岁月。谈到对公司的建议,老领导们不约而同提到了人才问题,认为今后的发展要更加重视人才、用好人才。

  事实上,这两年多来,东方电气正是这么实践的。在邹磊看来,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到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

  目前,东方电气正持续做好“聚才、育才、惠才、暖才”四篇文章,区分层次,付诸行动,把政策落到实处。除了评选首席专家、拔尖人才以外,今年东方电气又推出了首席技师制度,除了授予荣誉称号以外,每个月有5000元补贴。针对高端人才,公司直接吸纳落户在集团中央研究院,安排在所属企业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对于全体职工,公司专门安排了职业生涯设计和培训计划,建立公平公正、分类考核的人才评价体系。

  2017年,东方电气同比增利超过27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考核目标33%,在当年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中,得分创6年来最佳。

  八年研发成就“东方芯”

  在持续优化水电、火电、核电、气电、风电、太阳能等能源装备技术的同时,东方电气一直在探索和开发新的能源技术,助推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尽管传统产业低迷萎缩,但幸运的是,人才的积累为东方电气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

  东方电气在行业内首先成立中央研究院,吸引了不少高端人才加入。2009年立项的氢燃料电池技术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开始产业化应用。

  氢能是一种绿色高效的二次能源,是实现能源转化的中介。今年6月28日,四川省首批共10辆氢燃料电池客车在成都实现全面载客运行并开通示范运行线路,这标志着东方电气首批“东方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如何跟汽车扯上了关系?东方电气(成都)氢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剑绵说,一开始,研究院钻研氢燃料电池技术是为了开拓备用电源市场,2016年他们发现氢燃料电池在交通领域应用广泛,随即开始了在汽车动力系统领域的研究和布局。

  曹剑绵介绍,氢燃料电池技术是清洁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真正做到了零排放,“排出来的就是水”。据专家预测,未来,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至少达10%。而邻国日本早已将氢能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两年氢能逐渐火起来,资本广泛介入,国内从去年开始成立了上百家相关公司,但真正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仅有包括东方电气在内的两家。多数介入这一产业的企业都是购买国外的电堆组装集成。

  为了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技术,东方电气一个近50人的团队默默钻研了8年,掌握了膜电极制备、电堆设计、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在内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全套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曹剑绵表示,下一步,东方电气研发团队还要潜心研究,攻克氢燃料电池核心原材料的关键技术,寻找国内替代以降低成本。同时,在产业化方面,争取在明年春节之前投产年产一千台的生产线。根据市场需求扩大产品范围,逐步开发城际客车、物流车、重载卡车等配套的动力模块。

  不只是“东方芯”,东方电气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快速占领市场。

  比如在新兴的太阳能光热发电市场,今年6月,由东方电气自主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我国首台大型商业化光热发电项目汽轮发电机组,在中广核新能源德令哈50MW槽式光热电站一次并网成功,填补了我国大规模槽式光热发电的技术空白。在国家能源局确定的首批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中,东方电气市场占有率居行业第一。

  成绩的背后,是东方电气不断加大力度的科研投入,是多位毕业于北大、西安交大的硕士与博士和30多人的光热项目团队的努力。

  即使是在传统主业,东方电气同样在推动转型升级。叶片是汽轮机的核心部件。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东方电气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叶片数字化车间示范基地,实现了叶片全生命周期有效管控,实现了叶片的批量化制造,缩短制造周期10%,减少制造质量差错率20%,降低制造成本10%。

  邹磊表示,创立60周年之际,东方电气经营业绩持续增长,已走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40年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东方电气收获了丰厚的成果,正朝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对话东方电气董事长、党组书记邹磊:

  唯旗必夺,继续做行业领军者

  国资报告:东方电气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邹磊:东方电气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优秀企业。东方电气的发展始终与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始终承载着党和国家的深厚期望。1958年第一家子企业东方电机的筹建,源自于国家对长江水电的开发梦想。1966年,东方汽轮机、东方锅炉、东方电机诞生于三线建设时期,承担着改变工业布局、建设新中国工业体系的重任。1978年以来,相继成立国际公司、财务公司、东方重机、东方风电、东方自控、东方氢能等,都是乘改革东风而来,与时代同步发展。特别是,东方电气抓住了国内电力发展的“黄金十年”,实现了规模和能力的跨越式发展,连续14年发电设备产量全球第一。

  国资报告:您认为东方电气这两年快速实现改革脱困,有哪些原因?

  邹磊:这两年东方电气在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上真抓实干。通过落实中央的具体要求,东方电气实现了逆势求新,创新求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回顾这两年多的发展,要总结的话,第一,得益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第二,结合企业实际,我们在做强做优做大上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精髓和实质。第三,我们确实敢担当,真尽责,职工内退、离岗,我们就是顶在第一线,讲政策讲道理。因为这些困难企业不治理,是没有发展的。第四,办企业要按规律办事,提升运营质量。

  国资报告:装备制造业形势如何,东方电气在其中处于什么位次?

  邹磊:这个行业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一两个订单、一两个产品都有可能产生巨大差距。因此我们现在是如履薄冰,既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又要向兄弟企业学习,同时还得看几大国际巨头,因为现在中国的市场是完全开放的市场,国内项目他们都会来投标,甚至有时候他们的报价比我们还低。当下的装备制造业既是转型升级的关口,又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阶段。我们比较庆幸,这两年,在解决企业历史遗留包袱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应对这样激烈的挑战积蓄了力量。

  从总体看,现在看不出我们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可能还处于中间位次。东方人曾经当过第一,未来要继续做行业的领军者。唯旗必夺,这是东方电气的老传统。夺到第一以后,企业更好发展,我们也可以更好为国家做贡献。未来,装备制造业就是谁转型升级快,谁才能更好。这种竞争对中国企业浴火重生是有好处的。

  国资报告:装备制造企业以往很少做投资?

  邹磊:在这方面,以往我们总是干一台少一台,没有稳定的现金流支撑大国重器,这也是我们这些年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其实以前也在探索,我们在老挝的BOT水电站项目今年实现了盈利,设备运行也很好。接下来更多需要通过投资来拉动装备,开拓市场。但我们的投资一定是基于相关多元化的投资。

  为了企业长远发展,我们也在不断拓展业务范围,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无论如何,我们对装备制造业的初心是不会变的,因为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我们中央企业的责任和使命。

  国资报告:新兴产业在东方电气处于什么地位?

  邹磊:我们积极布局和培育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环保、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不断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从整个产业发展上,首先是要把存量做强做优,把增量做大,体现做强做优做大。因为存量这一块结构调整,市场总量在减少,只有做强做优,相比较份额才会大。但是在新兴成长产业上,要抓增量。

  对于新产业的发展方式,我们就是选择市场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的项目适度开展投资业务。通过控股投资方式获取稳定的现金流和做大规模;通过参股投资方式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获取资本回报;采取“资本+产业”方式加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加速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按照规划,到2020年,新兴成长产业板块成为百亿产业,成长为未来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