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末,《经济日报》的记者到宝钢参观中国二十冶施工的轧制生产线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的轧线机械设备安装技术和施工工艺颇为赞叹,并在报纸上撰文赞誉中国二十冶为“轧机之秀”,寓意是指施工技术、施工工艺优异突出,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准。2001年,《建筑》杂志又登载了一篇文章叫《建筑精英-轧机之秀—记中国二十冶金建设公司》,赞誉中国二十冶轧线机械设备安装施工工艺精湛,从此,“轧机之秀”的美誉在冶金建筑行业广为流传,逐渐形成无形的企业品牌。

截止目前,中国二十冶已累计承建国内外热轧、冷轧等轧钢生产线达200余条,仅在轧机领域收获国家优质工程金、银奖11项,鲁班奖11项,主编国家标准并译成英文版两项,是名副其实的“轧机之秀”。

中国二十冶:轧机之秀再谱中国冶金新乐章-国资论坛
宝钢5000mm宽厚板工程——鲁班奖

 “轧机之秀”缘何而来?八十年代末,《经济日报》的记者到宝钢参观中国二十冶施工的轧制生产线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的轧线机械设备安装技术和施工工艺颇为赞叹,并在报纸上撰文赞誉中国二十冶为“轧机之秀”,寓意是指施工技术、施工工艺优异特出,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准。2001年,《建筑》杂志又登载了一篇文章叫《建筑精英-轧机之秀—记中国二十冶金建设公司》,赞誉中国二十冶轧线机械设备安装施工工艺精湛,从此,“轧机之秀”的美誉在冶金建筑行业广为流传,逐渐形成无形的企业品牌,成为中国二十冶集团参与冶金建筑市场竞争的优势。

目前,中国二十冶至今已累计承建国内外热轧、冷轧等轧钢生产线达200余条,是冶金施工企业中轧机安装的专业户,无出其右。与此同时,“轧机之秀”的美誉意味着中国二十冶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只有全面推进自主创新,保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才能不断加速提升我国冶金工业建设水平。唯有钢铁行业技术的自主创新与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才意味着钢铁强国的真正实现。为了这个目标,二十冶人不懈努力,让“轧机之秀”在新时代秀出了新风采。

随着国内市场对于钢铁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内各大钢铁企业纷纷投资兴建或改建大型轧钢生产线,生产线项目都朝着工艺更先进,产量、产能更高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钢铁厂新建项目减小投资规模、控制投资成本,对于生产线车间内行车起升能力及厂房高度限制,存在车间行车起重能力与安装需求不匹配,或者双行车抬吊仍无法满足大型轧机牌坊吊装作业的情况;对于老厂生产线改造项目,往往车间内原行车额定起重能力更低,受到老厂房结构的限制,车间内也无法加大或增添能够满足大型轧机牌坊吊装作业的起重设备,这既是摆在二十冶人面前的新难题,也是展现“轧机之秀”能力水平的新动力。

迎难而上,方显英雄本色。

2006年8月,二十冶人经过反复论证,克服重重困难,走过艰辛的研发过程,终于诞生了第一代液压顶升装置,经过负荷试验,试验负荷重量为260吨,基本满足当时的轧机起重要求。

2008年1月,经过结构改进、功能升级的第二代“全自动液压顶升装置”进行试验,负荷达到350吨,试验成功。

2013年3月,二十冶人向着更高、更强的目标再次迈进。研发团队结合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再次升级“全自动液压顶升装置”,第三代装置顺利通过荷载试验,负荷重量达500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二十冶研发团队自2006年初开始研发,历经八年时间,经过三次升级改造,实现大型轧机牌坊最大吊装能力达500吨,“轧机之秀”的实力和水平再次领先整个行业。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只有具备过硬的素质,过人的水平,才能敢于站在排头,勇挑大旗。

中国二十冶:轧机之秀再谱中国冶金新乐章-国资论坛
宝钢1880mm热轧带钢工程——鲁班奖

2010年,中国二十冶参与投标的南钢4700mm宽厚板工程被列为国家发改委“国家重点产业振兴的技术改造专项计划”,是产业转型的重点工程,安装难度大,特别是安装重量达422吨轧机机架,是本工程的难点中的难点。中国二十冶从投标阶段开始,通过对采取的措施、工期、成本和可实施性对轧机机架吊装的三套吊装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采用全自动液压顶升装置吊装方案作为投标方案。在技术标中,重点描述全自动液压顶升装置解决重达422吨轧机机架吊装的难点,突出技术优势,使之成为技术标中的亮点,最终成功获得中标通知书,签订工程施工合同。

谈起投标时遭遇的问题,亲历者仍历历在目。当时,轧机机架的几何尺寸为15.47米×5.02米×2.3米,重量达到422吨,这个相当于百余头成年非洲大象重量的“铁疙瘩”是当时国内第一重的单片闭式机架,而且由于轧机机架没有吊装可使用的吊耳,无法用常规吊装工具,给吊装增加了难度。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当时,主轧跨内布置了1台125吨/30吨行车,2台50吨/10吨行车,机架重量远远超出车间行车额定起重能力。即便行车起重能力超过机架,吊装设备的高度能否真正实现吊装呢?主轧跨的行车轨面标高为+16米,磨辊间的行车轨面标高为+11.5米。答案是不能,吊装空间受限,轧机坑内基础尺寸大且不规则,支撑困难。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多家竞标单位在深入了解了现场情况后都无奈的举起了“白旗”,中国二十冶在凭借高超的安装工艺和先进的装置优势当时可谓鹤立鸡群,将这份创造历史的重任与荣光收入囊中。事实证明,二十冶人既有承接重大任务的勇气,更有出色完成使命的能力,凸显了“轧机之秀”的卓越风采。

装置采用钢管立柱框架结构,箱型横梁承载,综合运用液压和气动传动学科理论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使升降横梁承载重物沿着立柱作间歇式升降运动,完成大型设备的吊装作业。在制作及施工全过程中,使用软件对装置的主要零部件、整体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在极限吊装情况下装置的应力和形变情况,确保装置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目前,装置已经能够满足国内乃至国际最大规模5500mm宽厚板工程的轧机机架吊装,突破了生产车间内行车吊装能力不足、吊装高度不够和环境受限时大型轧机吊装的技术瓶颈,攻克了特大型轧机机架的吊装难题。

目标的引领是前进的动力。中国二十冶始终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始终坚持“经济、安全、可靠”的创新理念,一次次负荷能力的再提升,是研发团队不断进行研发创新的动力源泉。

历史是流动的长河,建筑是凝固的乐章。回首研发之路艰辛无数,展望未来之路佳绩可期。面对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二十冶集团将继续发扬“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打造精品工程,创造良好的信誉,奋勇向前,在“轧机之秀”品牌引领下,勇挑“冶金建设国家队”重任,于天山南北谱写中国冶金的建筑乐章。

(中国二十冶集团 王升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