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码”推进国资监管一盘棋
摘要:着眼全国国资国企发展改革监管和党的建设,重要的是加快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翁杰明表示,《实施意见》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在明确管资本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同步调整优化监管方式,更多采用市场化、法治化、信息化监管方式,实现监管职能与方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11月27日,国资委一重磅改革文件出炉。
据悉,国资委日前正式印发《关于以管资本为主加快国有资产监管职能转变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从重点措施、主要路径、支撑保障等维度,明确构建以“管资本”为主加快国有资产监管职能转变的工作体系。这意味着国资监管又进一步加快形成,国资监管改革正步入新阶段。
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表示,目前,国资委对推进职能转变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调整内设机构职能,2019年开展厅局职能调整,进一步突出推动科技创新、强化出资人监督、推进董事会建设、加强宏观研究、深化经济运行分析等五项工作。二是强化管资本职能,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指导21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企业深入推进改革工作。三是开展授权放权。今年6月印发《国务院国资委授权放权清单(2019年版)》,列入5大类、35项授权放权事项,调动和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四是改进监管方式手段。建设全国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编制并及时修订《国务院国资委权力和责任清单(试行)》。截至今年10月,国务院国资委现行有效规章27件,规范性文件207件,国资监管的法规制度框架基本健全。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文件明确了构建以管资本为主国资监管模式的总体要求、重点措施、主要路径和支撑保障手段。随着这一文件的落实,基于管资本要求的改革措施会不断推出,国有企业运营与监管的市场化程度将明显提升了,“四自”企业的身份将真正确立,国有企业也将加快转变成机制灵活、激励有效、活力迸发的市场化主体。
此前,原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示,在监管方面,要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进一步转变,使得监管职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进一步做实,使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系统性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在监管方面我们根据改革要求加强分类监管、分类考核,分类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日前,国资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力争用2到3年时间推动实现机构职能上下贯通、法规制度协同一致、行权履职规范统一、改革发展统筹有序、党的领导坚强有力、系统合力明显增强,加快形成国资监管一盘棋。
着眼全国国资国企发展改革监管和党的建设,重要的是加快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
在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混合所有制与资本管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严学锋看来,此次国资国企改革与以往相比,重点区别在于国资国企监管机构自身改革。
严学锋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国资监管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探索,并需要实践证明。有关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相继出台,在制度完备的情况下,要落地进行“鼓与呼”。同时从外界监督加强国资监管,发出有力信号。
翁杰明表示,《实施意见》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在明确管资本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同步调整优化监管方式,更多采用市场化、法治化、信息化监管方式,实现监管职能与方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近期,国资委还要做好与《国务院国资委授权放权清单(2019版)》的有效衔接,及时修订国务院国资委权力和责任清单,进一步厘清国资监管职责边界。“以国资委权力责任清单为基础,厘清职责边界,将不该有的权力拦在清单之外,保证清单内的权力规范运行;依法制定或参与制订公司章程,依据股权关系向国家出资企业委派董事或提名董事人选,更好体现出资人意志;根据企业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授权放权,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切实减少审批事项,实现实时在线动态监管,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文章来源:中国产经新闻